top of page

期刊APA格式:作者(年代)。文章名稱期刊名稱,卷別(期別),頁碼。

doi: 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,以國際標準編號與條碼作為辨識一樣,方便使用者作搜尋和利用。

1.    力高才(2004)。《木蘭詩》始於北朝平城末期京畿考。山西大同大學學報,23(2),42-46。
2.    力高才(2015)。九五至尊思想在雲岡巨佛雕刻中的體現。山西大同大學學報,29(1),38-43。
3.    于歐洋(2018)。北朝皇室文學文獻述評。古籍整理研究學刊,3,106-113。
4.    大梁如姬(2020)。北朝女性─我可以洗手作羮湯,也能陪你征戰沙場。國家人文歷史,64-69。
5.    中天飛鴻(2010)。敢給皇帝戴綠帽子的八個男人。讀史,9,60-62。
6.    孔毅(1994)。北魏外戚述論。西南師範大學學報,4,114-118。
7.    孔毅(2008)。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十六國北朝思想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(上)。重慶師範大學學報,5,31-39。
8.    王仁波(1996)。試論雲岡、龍門石窟北魏主要造像題材與佛教史諸問題。上海博物館集刊,272-288。
9.    王仁磊(2005)。獻文帝拓跋弘與北魏封建化。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版,23(1),10-13。DOI :10.15926/j .cnki .hkdsk.2005.01.002
10.    王允亮(2008)。南北朝聘使往來略論。語文知識,1,12-17。DOI : 10. 13513 /j . cnki . 41 -1041 /h. 2008. 01. 024
11.    王友敏(1995)。南北朝交聘禮儀考。杭州教育學院學報,3,38-45。
12.    王永平(2009)。略論北魏孝文帝之文化修養及其表現與影響。中大學集刊,3,17-25。
13.    王永平(2009)。論北魏孝文帝任用南士及其對南朝文化之汲引。學習與探索,5,234-240。
14.    王永平(2010)。北魏孝文帝崇佛之表現及其對佛教義學之倡導。學習與探索,1,207-214。
15.    王永平(2010a)。論北魏遷洛鮮卑上層之腐化及其原因。學習與探献,3,220-227。
16.    王永平(2011)。略論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個人因素。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,11(3),1-9。
17.    王永平(2013)。北魏孝文帝之南征戰略及其相關爭議考論。學術研究,3,105-113。
18.    王永平(2013a)。北魏孝文帝太子拓跋恂之死及其原因考析。中學集刊,1,36-43。
19.    王吉利(2019)。也談”北魏孝文帝改革”的幕前幕後。課程教育研究,37,40。
20.    王典(2018)。談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意義。才智,12,169。
21.    王東杰、趙利兵(2009)。我國古代女主臨朝的特徵及原因探析。貴州文史叢刊,2,20-23。DOI :10.14040/j .cnki .52-1004/k .2009.02.015
22.    王柳芳(2010)。《洛陽伽藍記》中的女性形象論析。阿垻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,27(1),73-76。
23.    王炳學(2016)。北魏邙山元氏皇家墓志的書史意義。史論,6,102-105。
24.    王娟、湯勤福(2013)。南北朝時期亡命士人芻議。求是學刊,40(3),156-163。
25.    王恩湧、張寶秀(2011)。北朝的統一與分裂。中學地理,12,26-28。
26.    王貴祥(2012)。北朝時期北方地區佛寺建築概說。中國建築史論滙刊,7,101-173。
27.    王雁卿(2008)。北魏永固陵陵寢制度的幾點認識。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,22(4),46-49。
28.    王奧克(2019)。北魏孝文帝的南進統一思想。蘭台世界,142-144。DOI:10.16565/j.cnki.1006- 7744.2019.11.39
29.    王新利(2017)。北魏馮太后治國理政之道探析。領導科學,9,50-51。DOI:10.19572/j.cnki.ldkx.2017.09.021
30.    王新邦(2007)。北魏汝南王元悅為徐州刺史問題之考察。貴州文史叢刊,2,29-30。
31.    王照廣(1998)。也談北魏均田制實施的起始時間。濱州教育學院學報,1,19-20。
32.    王萬盈(2000)。魏晉南北朝時期上流社會閨庭的妒悍之風。西北師大學報,37(5),77-82。
33.    王銀田、曹彥玲(2000)。北魏平城明堂遺址研究。山西省考古學會論文集,354-360。
34.    王廣生(2013)。論北魏孝文帝的政治思想。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,1,85-89。
35.    王潔(2003)。北魏孝文帝與龍門石窟古陽洞的雕造。考古與文物,1,39-50。
36.    王賽時(未知年)。古代的桑落酒。烹飪史話,29-30。
37.    王繼訓(2010)。從元澄奏折看北魏佛教的傳統與政策。理論學刊,9,86-89。DOI :10.14110/j .cnki .cn-37-1059/d .2010.09.004
38.    王繼訓(2011)。論北魏佛教狂熱中皇室貴族的行為與心理。宜春學院學報,33(11),87-90。
39.    付開鏡(2012)。魏晉南北朝鮮卑民族性觀念的儒家化。史林,3,43-49。
40.    付開鏡、董坤玉(2019)。魏晉南北朝的亡國皇帝與皇族。許昌學院學報,38(3),11-19。
41.    付義漢(2010)。論北魏都城變遷與孝文帝遷都的原因。文教資料,10月上旬刊,98-100。
42.    白春霞(2016)。社會性別視角下的北朝後妃出家現象探析。中州學刊,11,124-128。
43.    白雲嬌(2013)。北朝文人禮佛實踐考。廊坊師範學院學報,29(3),15-18。DOI:10.16124/j.cnki.cn13-1390/c.2013.03.007
44.    白艷芳(1997)。試探魏孝文帝遷洛之動機及所走的路線。中原文物,1,81-84。
45.    石松日奈子(2004)。雲岡中期石窟新論。考古與文物,5,81-92。
46.    石松日奈子(2016)。「皇帝即如來」‧曇曜‧雲岡石窟─北魏平城時代的佛教造像。紫禁城,10,83-91。
47.    任瑋(2011)。馮太后與北魏漢化。職大學報,5,44-47。
48.    任艷艷(2006)。北魏孝文帝的門閥主義。滄桑,1,18-19。
49.    朱大渭(1994)。魏孝文帝研究的新成果─《魏孝文帝傳》評介。中國史研究動態,6,24-25。
50.    朱大渭(2004)。儒家民族觀與十六國北朝民族融合及其歷史影響。中國史研究,2,37-64。
51.    朱學良(2011)。淺談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影響。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,29,36-37。DOI:10.14152/j.cnki.1673-7016.2011.s1.017
52.    朱穎原(2003)。試論《木蘭詩》的文化精神。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,15(1),57-59。
53.    何建國(2015)。北魏懷朔鎮將略談。蘭台世界,18,92-93。
54.    何靖(2020)。北魏《真人代歌》補考。民族文學研究,38(6),94-101。
55.    何德章(1997)。論北魏孝文帝遷都事件。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,72-83。
56.    何德章(1998)。說《皇誥》。文化論叢,165-170。
57.    呂克勤(1994)。評北魏孝文帝鞏固宣武帝皇位的措施。臨沂師專學報,1,61-65。
58.    呂克勤(1997)。淺論北魏孝文帝太子元恂之死。荷澤師專學報,1,41-43。
59.    呂冕(2008)。《木蘭辭》成詩年代芻議。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,27(1),49-51。
60.    宋晨靜(2015)。淺析北魏前期立子殺母與太后干政的並行展。西昌學院學報,27(3),88-90。
61.    宋鴿、俞媛媛(2018)。從拓跋鮮卑在北朝的服裝變革談文化融合的交互性。中華文化論壇,4,81-84。
62.    岑燮鈞(2010)。酈道元身陷”酷吏門”。文史天地,7,49-51。
63.    李小瑞(2018)。論北魏皇族女性干政。山西大學大學學報,32(6),24-27。
64.    李玉(2009)。魏晉南北朝后妃出身考述。南京曉莊學院學報,5,27-31。
65.    李紅艷(1999)。對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民族融合模式的探討。烟台大學學報,2,76-80。DOI : 10. 13951 /j . cnki . i ssn1002 -3194. 1999. 02. 014
66.    李健(2010)。北魏中後期的皇室階層崇佛動機新論。安陽師範學院學報,1,68-71。
67.    李晶(2013)。北魏”孝文改制”中的服飾”改制”。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,27(2),110-112。
68.    李賀文(2020)。隴東地區北朝碑劇中各民族人名視野下的歷史文化信息探微─以《隴東地區北朝碑劇中各民族人名視野下的歷史文化信息探微─以《山公寺碑》《北周立佛像》等為例。天水師範學院學報,40(2),67-72。
69.    李萬生(2015)。《魏書‧高允傳》所見邵縣之釋證與推論。清華大學學報,1(30),51-68。
70.    李憑(1994)。酈道元的生平與學術成就。文獻,4,84-95。
71.    李憑(2007)。北魏明元帝兩皇后之死與保太后得勢。史學月刊,5,21-26。
72.    李憑(2007a)。北魏龍城諸后考實。歷史研究,3,20-32。
73.    李憑(2012)。北魏太和之初的雙簧專制。學術研究,7,95-104。
74.    李憑(2012b)。北魏文明太皇太后與孝文帝。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,35(3),187-195。
75.    李憑(2012c)。襄助北魏孝文帝遷都的三位關鍵人物。江海學刊,3,171-178。
76.    李憑(2013)。北魏孝文昭皇后高氏夢跡考實。社會科學戰線,8,224-231。
77.    李憑(2013a)。北魏宣武帝朝三后之爭。學習與探索,10,151-160。
78.    李憑(未知年)。十六國北朝時期的豪俠風尚。66-70。
79.    李錫厚(2016)。”均田制”與所有制。隋唐遼宋金元史論叢,6,22-80。
80.    杜成輝、劉美雲(2017)。多才多藝的北魏馮、胡太后。山西大同大學學報,31(1),37-42。
81.    束莉(2014)。區域文化交流與北魏漢化新境界─以文明太后的文化功績為中心。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,3,86-92。DOI: 10. 13796 /j. cnki. 1001-5019. 2014. 03. 013
82.    沁平(1998)。中國佛教二千年年表。佛學研究,449-466。
83.    沈家平(2009)。試析北魏門閥制度的”先天不足”。通化師範學院學報,30(9),86-88。
84.    周思源(2014)。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功不可没─讀《北魏孝文帝”全盤漢化”的不歸之路》。中國文化研究,春之卷,40-46。
85.    周鼎初(1996)。試論孝文帝改革後北魏的特殊政治形態。社會科戰線,3,192-199。
86.    尚志邁(1999)。評魏孝文帝的納諫與用人。張家口師專學報,15(1),28-34。
87.    尚志邁、李明(2001)。關於魏孝文帝改漢姓之思考。張家口師專學報,17(5),1-4。
88.    尚志邁、趙淑珍(1994)。也談魏孝文帝拓跋宏的遷都─兼評王仲犖先生的遷都原因說。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,4,22-27。DOI : 10. 13484 /j . cnki . ndxbzsb. 1994. 04. 004
89.    尚暉(2000)。略論魏孝文帝前後時期的改革。平原大學學報,17(4),67-68。
90.    岳雪蓮(2007)。從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拓跋鮮卑的文化變遷。湖北經濟學院學報,4(3),110-111。
91.    杭侃(2015)。沈默的佛尊:雲岡石窟中的主尊造像與脅侍造像。美成在久,3,30-39。
92.    林仕謀(2009)。後宮皇太后”紅杏出牆”內幕。文史天地,8,69-75。
93.    林甘泉(1995)。夷夏之辨與文化認同。傳統文化與現代化,3,26-37。
94.    林莎、王佃春(2006)。孝文帝在北魏文學進程中的作用。岱宗學刊,10(3),11-12。
95.    林慧瑛(2012)。中國蠶桑文化的女子定位─以嫘祖先蠶與女化蠶故事為觀察中心。文與哲,21,1-42。
96.    竺小恩(2006)。從北魏服飾改革看胡漢文化關係。浙江旅遊職業學院學報,2(4),56-62。
97.    邱瑞祥(2002)。文化的變革─讀《太和十五年》。肇慶學院學報,23(6),93-96。
98.    邵正坤(2007)。試論北朝家庭的佛教信仰。殷都學刊,2,61-65。DOI :10.16140/j .cnki .ydxk.2007.02.019
99.    邵正坤(2011)。四至六世華北家庭的宗教信仰消費。哈爾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,5,104-109。
100.    邵春駒(2017)。北朝入南人士之行跡考述。泉州師範學院學報,35(5),63-68。DOI:10.16125/j.cnki.1009-8224.2017.05.013
101.    金大珍(2010)。北魏洛陽城的建築材料與建築色調。洛陽師範學院學報,29(3),39-42。
102.    姚紅艷(2007)。孝文帝個性心理與北魏太和改革。寧夏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,28(4),81-85。
103.    姚紅艷(2008)。略論孝文帝漢化改革的動力來源。徐州教育學院學報,23(1),71-73。
104.    姚紅艷(2009)。淺析孝文帝漢化改革態度確立的過程。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,31(1),108-111。
105.    封立(2013)。政治改革家李沖和太和改制。甘肅教育,5,96。
106.    帥立為(2009)。淺談北朝上層婦女的社會地位。黑龍江史志,15,20-21。
107.    柏俊才(2016)。孝文帝與北魏後期多民族文學的繁榮。民族文學研究,34(5),24-34。
108.    柏俊才(2018)。民族融合與北魏女性地位及文化修養。中北大學學報,34(1),1-7。doi:10. 3969/j. issn. 1673-1646. 2018.01.001
109.    柏貴喜(2007)。北朝胡人貴族門第婚中的胡漢通婚。民族研究,6,71-78。
110.    胡克森(2017)。北魏中書學的學校類型─兼談鮮卑統治者對儒學教育功能的認識。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,16(1),83-100。
111.    胡卓學(2012)。《木蘭詩》是北朝民歌麼?中國韻文學刊,26(4),98-101。
112.    胡金平(2013)。魏晉六朝官學行政體制與師生管理制度考辨。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,2,81-89。
113.    胡阿祥、劉志剛(2020)。北魏孝文帝:師法先進,厲行改革。唯實,4,82-83。
114.    胡簫白(2010)。”深忌河洛暑熱”與太子元恂之死。南京曉莊學院學報,4,27-30。
115.    苑青、張宏斌(未知年)。從平城到洛陽─北魏政權合法性與文化主體性的認同。原道,29,201-212。
116.    苗霖霖(2011)。北魏”手鑄金人”制試探。哈爾濱學院學報,32(11),109-112。
117.    苗霖霖(2011a)。北魏后妃出家現象初探。古代文明,5(1),72-76。
118.    苗霖霖(2012)。北魏公主婚姻考。唐都學刊,28(2),67-71。
119.    苗霖霖(2013)。北魏后妃車輦等級略探。濟南大學學報,23(4),13-15。doi: 10. 3969 /j. issn. 1671 - 3842. 2013. 04. 03
120.    苗霖霖(2015)。北魏後宮等級制度考。揚州大學學報,19(4),110-116。
121.    苗霖霖(2016)。北魏後宮制度考試。黑龍江民族叢刊,2,97-101。
122.    苗霖霖(2016a)。北魏後宮等級、選拔與榮譽賞賜考略。開封大學學報,30(4),19-23。
123.    苗霖霖(2016b)。北魏後宮選拔制度考略。唐山師範學院學報,38(4),92-94。
124.    苗霖霖(2016c)。試析北魏孝文帝朝的四后之爭。黑龍江社會科學,6,149-154。
125.    苗霖霖、楊昕沫(2017)。北魏孝文帝朝內庭爭鬥與政局變遷考略。學術交流,5,210-214。
126.    修曉波(2018)。北朝制度胡漢融合─南北朝時期的監察制度(下)。月讀,8,64-69。
127.    夏志剛(2008)。北魏免官制度述略。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,22(1),19-22。
128.    夏毅(1994)。北朝皇后與佛教。學術月刊,11,65-73。DOI : 10. 19862 /j . cnki . xsyk. 1994. 11. 011
129.    孫瑜(2015)。北魏宗室的崇佛行為與佛教發展的階段性特點─以孝文、宣武、孝明三朝的宗室成員為例。山西檔案,2,24-28。
130.    徐旭晟(2015)。北魏孝文帝時期褅祫之議與北朝禮學發展。甘肅社會科學,2,29-32。
131.    徐海晶(2010)。從北朝上層女子看鮮卑族的貞節觀。白城師範學院學報,24(2),55-58。
132.    徐海晶、侯淑娟(2014)。北朝上層女子的婚戀觀。白城師範學院學報,28(6),97-99。
133.    徐海晶、祝賀(2010)。馮太后生平述略。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,29(12),7-8。doi:10.3969/j.issn.1001 -7836.2010.12.003
134.    殷憲(2012)。北魏平城營建孔子廟本事考。學與探索,4,154-156。
135.    秦博(2015)。理性選擇:魏晉南北朝婦女生活之考察。求索,5,173-177。DOI:10.16059/j.cnki.cn43-1008/c.2015.05.034
136.    高二旺(2009)。喪禮改革視野下的北魏孝文帝漢化政策。中南民族大學學報,29(3),62-65。
137.    高二旺(2017)。喪禮與魏晉南北朝社會控制。鄭州大學學報,50(2),116-123。
138.    高詩敏(1998)。有關北朝博陵崔氏的幾個問題。首都師範大學學報,124,76-82。
139.    高詩敏(2000)。北朝清河崔氏的曲折發展及其特徵。首都師範大學學報,133,12-18。
140.    崔廣彬(1997)。北魏”立子殺母”制度考證。北方文物,1,71-80。
141.    張小穩(2009)。魏晉南北朝時期加侍中、散騎諸官的禮遇與權益。河南大學學報,49(2),100-104。DOI :10.15991/j .cnki .411028.2009.02.012
142.    張小穩(2014)。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─魏晉南北朝婚姻倫理的一個維度。倫理學研究,2,31-35。DOI:10.15995/j.cnki.llxyj.2014.02.002
143.    張旭華(2001)。魏晉九品中正制名例考辨。中國史研究,2,67-78。
144.    張宏慧(2005)。北魏孝文帝反貪廉政述論。許昌學院學報,24(4),40-42。
145.    張承宗(1994)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南北交往。中國史研究,3,83-92。
146.    張承宗(2001)。魏晉南北朝風俗觀念與風俗特點。浙江學刊,4,117-122。
147.    張承宗(2008)。魏晉南北朝婦女的貞節觀念與性生活。學習與探索,174,224-224。
148.    張承宗、孫立(1995)。魏晉南北朝社會風氣及南北民俗的交流。江海學刊,6,115-120。
149.    張金龍(2011)。儒家經典:北魏孝文帝思想的理論源泉。東岳論叢,32(1),11-28。
150.    張金龍(2012)。北魏孝文帝對保守勢力的鬥爭和籠絡。東岳論叢,33(8),36-46。
151.    張金龍(2014)。北魏官宦貪腐與政府之對策。中國高校社會科學,4,82-99。
152.    張春(2020)。北魏平城明堂建設時間初探。文物世界,3,13-15。
153.    張春芳(2014)。北朝馮氏家族譜系及其政治影響。衡水學院學報,16(6),73-77。DOI:10.3969/j.issn.1673-2065.2014.06.015
154.    張悅歡(2013)。長樂馮與北魏宗室聯姻考實─以馮太后及馮熙八女為例。文學界,309-311。
155.    張笑龍、徐超(2010)。錢穆先生的北朝史研究。湖北函授大學學報,23(1),128-129。
156.    張焯(1994)。北魏金陵考索。大同高等專科學校學報,2,59-61。
157.    張雲華(2008)。論北朝婦女的妒悍風氣。史學集刊,6,99-104。
158.    張雲華(2016)。北魏後宮子貴母死制補論。社會科學戰線,6,79-91。
159.    張雲華(2019)。《魏書》號稱穢史的歷史原因。中國古代史,6,126-137。
160.    張煥君(2018)。親情與門風:從嫂叔關係看魏晉時期的女性、家族與文化認同。婦女研究論叢,1,53-62。
161.    張劍、孟昭芝(2011)。北魏國都平城和洛陽城的對比研究。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,10(1),75-81。
162.    張燕飛(2009)。帝王‧服飾‧天下治─胡服騎射與孝文改制。社科縱橫,1,134。
163.    張靜、王美芳、楊琨(2012)。北魏婦女服飾的歷史淵源。蘭台世界,1月下旬,71-72。
164.    張鶴泉(2012)。北魏後期諸王爵位封授制度試探。中國史研究,4,73-96。
165.    張鶴泉(2013)。北魏贈爵制度考。史學集刊,1,26-35。
166.    張鶴泉(2018)。論北魏時期的開府儀同三司。人文雜誌,7,74-86。
167.    張鶴泉(2019)。北魏特進考。地域文化研究,14(5),131-145。
168.    張鶴泉、王萌(2011)。北魏皇帝賜宴考略。史學集刊,1,26-33。
169.    張鶴泉、苗霖霖(2010)。北魏後宮謚法、贈官制度考略。社會科學戰線,9,106-111。
170.    曹東方、羅永萱(2000)。論我國古代少數民族政權改革的特徵。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,1(3),70-75。
171.    曹淑萍(2002)。論北魏”孝文改制”的歷史特點。宿州師專學報,17(3),32-64。
172.    梁志宏(2001)。堙没的故都。滄桑,1,38-40。DOI:10.13514/j.cnki.cn14-1186/k.2001.01.011
173.    梁滿倉(2001)。論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五禮制度化。27-52。中國史研究,4,27-52。
174.    梁滿倉(2017)。古弼貪誤,源賀堂堂─北魏兩位大臣的同族異命。文史知識,7,56-61。
175.    梁滿倉(2017)。同為改革功臣,命運結局各異─小議元澄和李沖。文史知識,9,70-75。
176.    梁銀景、崔德卿(2005)。龍門賓陽南洞文昭皇后高氏與高句麗。敦煌研究,6,41-48。DOI :10.13584/j .cnki .issn1000-4106.2005.06.003
177.    莊輝明(1994)。從”去故崇新”看北魏孝文帝的價值觀。歷史教學問題,5,6-12。
178.    莊輝明(1994)。擺脫不了的束縛─北魏孝文帝”去故崇新”的改革觀。探索與爭鳴,8,40-43。
179.    莊麗霞、隋麗麗(2005)。”胡風”氤氲下北朝開放的婚姻風氣。山東科技大學學報,7(1),94-97。
180.    許永濤(2010)。試論北魏政權的漢化。黑龍江史志,5,13-14。
181.    許林李樂(2019)。基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視角下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再認識。內蒙古電大學刊,5,15-18。
182.    許春宏(1994)。一位歷史改革者的啟示─關於北魏孝文帝改制的思考。探求,6,62-63。
183.    許棟(2012)。試論北魏馮太后與佛教。延安大學學報,34(2),87-91。
184.    連飛(2006)。試論北魏皇室在洛陽佛教復興中的作用。文山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,19(4),51-53。
185.    郭建勛(未知年)。北朝騷體文學概說。中國楚辭學,9,125-138。
186.    郭善兵(2008)。北魏皇帝宗廟祭祖制度考論。泰山學院學報,30(2),59-63。
187.    郭蘭英(2011)。試論北魏孝文帝與北周宇文泰散文之不同。傳奇‧傳記文學選刊,2,38-39。
188.    陳志偉(2012)。北朝性愛觀念開放論析。許昌學院學報,31(3),13-17。
189.    陳冠穎(2018)。北魏孝文帝之宮闈悲劇。通識教育學報,6,211-233。DOI:10.6517/MCUT.201812_(6).0009
190.    陳淑霞(2010)。北魏孝文帝時期的改革探究。考試周刊,44,37-38。
191.    陳勝、李碩(2010)。省察北魏時期佛教的意義。承德民族師專學報,30(1),36-38。
192.    傅新民(2009)。融合‧消亡‧新融─北魏拓跋鮮卑文化改革观思。網絡財富,1,110-112。
193.    焦興青(2010)。北魏孝文帝改革對我國民族大融合的啟示。河南科技學院學報,9,34-37。
194.    程剛(2018)。北魏孝文帝”禮不伐喪”辨析。無錫商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,18(1),100-102。
195.    覃主元(1994)。論北魏馮太后。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,2,89-100。
196.    馮素梅(2009)。淺議北魏”子貴母死”制度。滄桑,4,9-10。DOI:10.13514/j.cnki.cn14-1186/k.2009.04.028
197.    黃兆宏、張菊芳(2012)。北朝皇后諸問題探析。哈爾濱師範大學社會學科學報,1,110-116。
198.    黃祥深、王希隆(2012)。北魏孝文宣武時期教育發展原因探析。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,38(1),116-121。
199.    楊天亮(1998)。論南北朝時期南北隻方的主要戢爭及其影響。史林,4,1-9。
200.    楊玉萍(2012)。魏晉南北朝上流社會閨庭婦女婚姻理念概述。中國校外教育,7,39-40。
201.    楊柳(1980)。從《洛陽伽藍記》看北魏後期南北文化的交流與融合。名作欣賞,1,30-34。
202.    楊鈺俠(1994)。北魏地方官吏考課制度的演變。學習與實踐,129,56-61。
203.    楊鈺俠(2000)。試論南北朝時期的賑災之政。中國農史,19(2),10-17。
204.    楊龍(2014)。北魏汝南王元悅事跡及相關問題研究。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,59(2),125-134。
205.    楊麗珍、武變珍(1994)。略論馮太后平城時期的政治濟改革。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,21(1),69-71。
206.    葉會昌(2018)。北魏孝文帝與北朝詩歌的演進。集寧師範學院學報,5,1-6。
207.    葛劍雄(1996)。蓋世英雄還是千古罪人─元(拓跋)宏及其遷都和漢化。讀書,5,19-37。
208.    雷池月(未知年)。也談”牝鷄司晨,惟家之索”。思史佚篇,59-64。
209.    管芙蓉(1999)。淺談北朝民歌的美學特色。晉陽學刊,3,53-69。
210.    管芙蓉(2011)。鮮卑民族對中華文明的影響。山西大同大學學報,25(6),26-31。
211.    趙士田(1996)。馮太后、孝文帝改革芻議。絲路學刊,3,32-36。
212.    趙永磊(2017)。塑造正統:北魏太廟制度的構建。歷史研究,6,24-44。
213.    趙玉鍾、張玉勤(2002)。論馮太后在北魏太和改革中的主導作用。山西師大學報,29(4),110-113。
214.    趙廷旭(2013)。北魏諸王舍宅為寺探析。雲南社會科學,5,164-167。
215.    趙海麗(2010)。《魏書》所記孝文帝”以沖女為夫人”之思考。理論學刊,3,111-113。DOI :10.14110/j .cnki .cn-37-1059/d .2010.03.005
216.    趙海麗(2011)。北魏門閥婚姻制之代表家族。理論學刊,6,93-97。DOI :10.14110/j .cnki .cn-37-1059/d .2011.06.008
217.    趙敏、王建敏(2020)。北魏馮太后漢化改革的多維視角探究。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,34(5),54-58。
218.    鳴弓(2012)。金枝玉葉的苦樂年華(一)─中國古代公主生活剪影。書屋,1,74-80。
219.    鳴弓(2012)。金枝玉葉的苦樂年華(二)─中國古代公主生活剪影。書屋,5,58-64。
220.    劉少帥(未知年)。溫子升《白鼻騧》詩與北魏遷洛後元氏貴族的不同走向。樂府學,19,129-140。
221.    劉少帥、冷衛國(未知年)。元勰、元順《蠅賦》的創作與傳播─兼論北魏中后期貴族咏物賦對《詩經》傳統的繼承。中國詩歌研究,17,201-213。
222.    劉文學(2010)。北魏拓跋氏與黃帝淵源關系考證。黃河科技大學學報,12(6),38-40。
223.    劉軍(2011)。北魏宗室階層經濟生活探析。古代文明,5(2),83-89。
224.    劉軍(2011)。北魏宗室親恤制度試探。甘肅社會科學,4,173-177。DOI:10.15891/j.cnki.cn62-1093/c.2011.04.024
225.    劉軍(2012)。試論北魏孝文帝太和末年的奪嫡之爭。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,39(3),126-130。
226.    劉軍(2013)。元舉墓志與北魏遷洛宗室的士族化。史林,3,28-33。
227.    劉軍(2014)。北魏宗室族群的分化與元叉政變。殷都學刊,4,26-30。DOI:10.16140/j.cnki.ydxk.2014.04.007
228.    劉軍(2014a)。北魏宗室階層受爵制度考論。烟台大學學報,27(5),114-120。
229.    劉軍(2014b)。北魏宗室階層研究綜述。咸陽師範學院學報,29(3),75-80。
230.    劉軍(2014c)。北魏皇族政治體制之考察。南都學壇,34(6),21-27。DOI:10.16700/j.cnki.cn41-1157/c.2014.06.012
231.    劉軍(2014d)。試述北魏宗室階層的司法審理程序。滄桑,2,20-23。
232.    劉軍(2014e)。試述北魏宗室階層的犯罪類型。唐都學刊,30(3),76-81。
233.    劉軍(2014f)。論北魏京兆王元愉冀州叛亂。南京曉莊學院學報,4,18-23。
234.    劉軍(2014g)。論北魏宗室階層對政局的影響。蘭州學刊,5,64-69。
235.    劉軍(2015)。論拓跋族尚武習俗之衰退─以北魏後期宗室擔任禁衛武職為例。北方文物,1,54-59。
236.    劉軍(2017)。北魏宗王官佐系統考述。人文雜誌,7,87-96。
237.    劉軍(2017a)。論北魏宣武帝宗室政策的變軌。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,38(1),57-63。DOI: 10. 14137 /j. cnki. issn1003 - 5281. 2017. 01. 010
238.    劉軍(2018)。北魏五等封君釋褐等級問題探討。常州大學學學報社會科學版,19(2),82-90。
239.    劉偉航(1997)。北魏反貪懲述評。四川師範學院學報,1,8-13。DOI : 10. 16246 /j . cnki . 51 -1674 /c. 1997. 01. 002
240.    劉敏(2008)。士族興衰與民族交融:魏晉南北朝歷史發展的兩條主線。歷史學習,9,缺頁。
241.    劉連香(2016)。北魏馮熙馮誕墓志與遷洛之初陵墓區規劃。中原文物,3,81-89。
242.    劉雯(1996)。隴西李氏家族研究。敦煌學輯刊,2,88-93。
243.    劉精誠(1995)。論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評價。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,4,5-8。
244.    劉精誠(1995a)。魏孝文帝改革為何成功。華東師範大學,探索與爭鳴,6,45-46。
245.    潘慧(2011)。尊貴的公主是個女人─讀《公主之死─你所不知道的中國法律史》。文學評論,33。
246.    蔣福亞(2004)。魏晉南北朝時期內徒少數民族對社會經濟的影響。首都師範大學學學報,2,5-11。
247.    鄭雅如(2019)。漢制與胡風:重探北魏的「皇后」、「皇太后」制度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,90(1),1-76。
248.    鄭維維(2008)。略論北朝時期皇后制度的特點。安陽師範學院學報,3,67-70。
249.    鄭德浩(2017)。孝文帝遷都的政治生態研究。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碩士論文。
250.    魯才全(1996)。長樂馮氏與元魏宗室婚姻關係考─以墓志為中心。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,68-79。
251.    穆嵐(1995)。北魏與元朝教育制度比較研究。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,22(2),98-101。DOI : 10. 16366 /j . cnki . 1000 -2359. 1995. 02. 025
252.    鮑遠航(2015)。酈道元與北魏政治的糾葛。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,31(5),87-93。
253.    戴雨林(2005)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問題研究綜述。洛陽大學學報,20(1),96-99。
254.    檀新林(1997)。馮太后對北魏封建化的歷史作用。歷史教學,7,43-45。
255.    薛振(1997)。論北魏均田制產生的社會原因。北京聯合大學學報,11(2),62-69。
256.    薛瑞澤(2000)。魏晉南北朝的離婚問題。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,4,88-93。
257.    薛瑞澤(2008)。北魏洛陽令的相關問題。中州學刊,3,143-146。
258.    薛瑞澤(2012)。論北魏河洛地區的飲食。河洛文化,30(5),5-8。DOI:10.15926/j.cnki.hkdsk.2012.05.011
259.    謝寶富(1997)。北朝後庭制度的兩個問題。青海社會科學,5,74-78。DOI : 10. 14154 /j . cnki . qss . 1997. 05. 016
260.    鍾坤杰(2005)。北魏時期的社會變革─中華傳統文化的皈依與融通。曲靖師範學院學報,24(1),99-103。
261.    韓濤(2012)。北朝范陽盧氏家族婚姻考論。南京曉莊學院學報,5,41。
262.    羅文星(2015)。拓跋政權賜妻婚姻的研究。中正歷史學刊,18,1-32。
263.    竇相國(2016)。北魏與元朝”漢法”推行及其成效之比較。安徽史學,4,166-168。
 

歡迎光臨本網站,請連結penana網站,免費線上閱讀小說。
版權所有,請勿盜文轉載,謝謝合作!

bottom of page